游客发表

战国的大概发展历史是什么?

发帖时间:2024-04-28 14:53:17

战国的大概发展历史是什么?

重大的战国展历事件?
发展的明线,暗线?
始末?
重要的战国展历人物?
都好都好吧

战国与春秋在历史上并无明显的界限,但是战国展历依照惯例,一般认为三家分晋为战国的战国展历起始标志。太史公根据秦史书《秦记》,战国展历在《史记》中注明战国始于前476年。战国展历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则认为战国从前403年开始,战国展历这一年东周天子周威烈王钦点韩赵魏家为诸侯,战国展历并认为三家分晋表明了周礼崩坏,战国展历同时也是战国展历群雄竞逐的开始。

经过春秋时期的战国展历大乱斗,很多小诸侯国覆亡,战国展历而在大混战中成长起来的战国展历几个大国拥有了空前的疆域、人口和实力。战国展历春秋时期由于小国众多,战国展历大国之间的争斗还存在一定的缓冲空间,然而进入战国后,大国不得不面对更加直接的斗争和更加残酷的格局。春秋时代初期有一百四十多家诸侯,经过三百多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兼并,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了二十余家。其中又以嬴姓秦国,田姓齐国(公元前389年田氏代齐),三晋(赵、魏、韩),芈姓楚国,姬姓燕国最强,史称“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不仅仅有七雄的,还有越、巴、蜀、宋、中山等“千乘之国”,和郑、卫、、鲁、滕、邹、费等小国)。据统计,从公元前475公元前221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这种战争规模是空前的。

不过题主所问涵盖面也太广了,还涉及到什么明线暗线,我就简单把重要事件罗列一下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 三家分晋(前490~前403年)

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春秋末期,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韩、赵、魏、智、范、中行)把持。这六家大夫也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撕逼大战:

前490年,赵氏击败范氏和中行氏;

前458年,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尽为韩(韩康子)、赵(赵襄子)、魏(魏桓子)、智(智伯瑶)四家瓜分;

前453年,韩、赵、魏联合击败智(晋阳之战),灭尽智氏宗族,平分其地,分别建立韩、赵、魏三个政权;

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

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韩、赵、魏三家为侯国,正式承认了他们诸侯的地位,由此战国七雄局面正式形成。韩赵魏三家在初期阶段还是比较团结的,然而魏文侯以后魏国国力空前强大,扩张的野心使得利益使然的盟友关系逐渐分崩离析。

我们看看这三家诸侯国在成立之初的发展情况:

魏:周威烈王封魏斯为诸侯(即魏文侯),魏文侯当政期间文用李悝,武用吴起。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改革。李悝在政治上主张废除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经济上主要实行尽地力(必杂五谷,以备灾害,力耕数耘,收获如寇盗之至)、平籴法(由国家控制粮食的的购销和价格)。李悝变法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为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铺平了道路。吴起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得秦国河西之地,成就了魏文侯的霸业。然而魏国强盛以后开始装逼打自己当年的盟友赵,这才有了后来“围魏救赵”和“庞涓死于此树下”的故事。

韩:周威烈王封韩虔为诸侯(即韩景侯),韩不及魏氏强盛。三晋同盟之时,韩靠随大流获利颇多。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韩昭侯任用申不害进行变法,使韩国国力大增,不过韩也就这会比较滋润了。由于韩被魏齐楚秦四个强国包围, 完全没有发展空间,且国人不尚武,故屡遭周边强国吊打。不过韩的弩倒是杠杠的,《战国策》有云:“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溪子、少府、时力、距来,皆射六百步外。”

赵:赵烈侯在位时期,任用贤臣,勤俭节约,为政待以仁义,察度功德。联合魏文侯,打击屡来进犯中山国骑兵。赵烈侯六年(公元前403年),与韩、魏并立为诸侯。后赵敬侯迁都邯郸,又通过一系列战争积极向外扩展,在战国的残酷舞台上站稳了脚步。然而由于军力与经过李悝吴起调教后的魏还有一定差距,几十年后因为打了魏国的盟国卫国(前354年),被魏包围了国都,不得不向祖传大佬齐国求救。


2. 田氏代齐(前389年)

齐国杰出的政治家晏婴(就是《晏子使楚》里的晏子)曾经说过“齐政卒归田氏。田氏虽无大德,以公权私,有德于民,民爱之"。前391年,最后一任姜姓齐国国君齐康公被齐国相田和放逐于临海的海岛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为国君,是为齐太公。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姜姓齐国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姜子牙在天上要被气得再死一次了)。后经过齐侯剡(被弟弟搞死并被篡位)、齐桓公(田午,可不是春秋五霸那个齐桓公啊,这个齐桓公是设立了中国第一所官办大学堂“稷下学宫”的那个国君,同时也是“讳疾忌医”、“病入膏肓”的那位。)两位国君后,迎来了田齐最光辉的时期:齐威王时期。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是各国大夫专政夺权运动的高潮,他们的成果最终为周天子认可,这表明奴隶社会及其统治思想已荡然无存,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形成。


3. 桂陵之战(前354~前353年)

第一节里面提到,前354年赵为了扩张打了卫,卫是魏的盟国,时为三晋里最屌的魏自然不能忍,就算你是曾经的盟友我也照干不误!于是魏惠王(前361年,这位哥们迁都大梁。这是开封历史上的第一次建都,此次迁都使中原各国的竞争骤然加剧)命上将潘凤,哦不不不,是庞涓,出兵伐赵,赵国国都邯郸被魏军所围。赵国怂了,次年向大佬齐国求救。这个齐国姓姜的时候是个大佬,改姓田了依然是个大佬。国君齐威王兵分两路,一路围攻魏国的襄陵,一路由田忌、孙膑率领救援赵国(没错,这就是“围魏救赵”的出处)。接下来就是大家喜闻乐见的魏军主将庞涓与齐国军师孙膑相爱相杀的故事:孙膑意识到魏以精锐攻邯郸必然会导致自家防卫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引诱涓赶回应战,而后在桂陵(今河南长垣)伏击,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

然而桂陵之战并没有击溃魏军主力,齐国也只是佯攻魏国首都大梁,并未真正拿下,邯郸仍为魏国所占领。一年后,魏惠王联韩击败包围襄陵的齐宋卫联军,齐国被迫请楚国出面调停,各国休战。又过了一年,魏惠王与赵成侯在漳河边结盟,撤出赵国首都邯郸,同年齐国将庞涓释放,庞涓回魏国后再度为将(于禁一定很羡慕他)。

桂陵之战算是战国第一场大国间的硬仗,虽然只是牛刀小试,并未倾巢出动拼个你死我活,然而自此战开始,以后的大战的结局均决定了参战大国的兴衰,请看桂陵之战的续集马陵之战。


4. 商鞅变法(前356年和前350年)

秦孝公重用商鞅,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经过两次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中央集权制度,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然而因为严重侵害了一些旧势力,秦孝公死后,其子秦惠文王看商鞅不顺眼,商鞅逃跑未果,反抗失败被杀,尸体还被车裂,略惨。商鞅的变法确立了法治的思想,然而由于这个法治过于严苛,迷信暴力而轻视教化,为秦帝国的短命埋下了伏笔。


5. 马陵之战(前341年)

桂陵之战中被齐干了个爽的魏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于又跃跃欲试,这次魏惠王选择的对象是三晋中同时也是七雄中最弱鸡的韩,庞涓依然是主将,韩参考难兄难弟赵的经历向齐求援。齐威王采用孙膑“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的主张,表明兹瓷与你结为同好,可就是不出兵。待韩军五战五败,魏军也实力大损时,才于次年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发兵救韩。孙膑又玩儿了一次围魏救赵

魏国大怒,班师回朝想和齐军拼个你死我活,孙膑减灶诱敌,利用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有利地形又打了一次漂亮的伏击,并让人把路旁一棵大树的皮剥掉,在上面书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字样,庞涓中计,魏军打败,庞涓羞愧难当于是自杀。

魏国在马陵之战遭受重创后,军事实力从根本上被削弱,又被秦楚乘虚而入,从此丧失了与齐秦两国争霸的能力,所以魏惠王才感叹:“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尽管这位哥们已经很郁闷了,然而从《史记》的记载来看,魏惠王生于公元前421年,死于公元前319年,寿命长达102岁,很可能是中国历代王侯中最长寿的人。

而齐则挟战胜之威力量迅速发展,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强大国家,称霸东方。


6. 徐州相王(前334年)

前334年魏惠王率领韩国和一些小国到徐州(今山东滕县东南)朝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也承认魏的王号,自此各国纷纷称王,史称“徐州相王”。

徐州相王是中原诸侯国中第一次称王及互相承认为王,在此以前自诩正统的诸侯国是从来不曾这么干的,只有不尊从周朝礼制的楚、吴、越这些国家才自称为王。然而这些“称王”却不被中原诸侯承认,并被当做蛮夷加以排斥。因此,虽然楚、吴、越这些国家在春秋时就开始称王,但它们对社会的影响不大。而齐魏都是接受周王加封的诸侯,齐魏国君称王,就等于是否定了周天子的独尊共主地位,自此以后,周天子的存在感近乎为零,战国大乱斗也将进入更残酷的一幕。

7. 合纵连横(前334~前278年)

合纵连横运动是战国中期产生的一种外交策略。由于众多小国被吞并,大国间的斗争失去了缓冲区,早已不再是争夺对小国的领导权,而是圣斗士一般以大招决胜负。大佬不断削弱弱鸡并力图将其并入自家版图,弱鸡只能通过联合来防止被蚕食。因此合纵及连横策略就应时而提出。进入战国中期,大国之间的斗争不再是简单的约架,而是各种拉拢、结盟、背叛交集的外交、军事斗争。

一开始的合纵连横是针对东西方俩大佬齐秦的,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后来,随着秦国的势力不断壮大,成为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秦国的连横活动,目的是破坏六国间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八个小阶段:

①五国相王

合纵连横可以追溯到徐州相王,由于马陵之战后魏国累觉不爱,因此通过徐州相王缓和了和大佬齐国的关系,然而此时被秦国趁虚而入,夺走了魏国的西河、上郡(前330~前328年),魏惠王(你一定在纳闷为啥还是这个哥们,没办法,人家命长啊)自觉不是对手,于是在公孙衍的走动下,于前323年搞了个"五国相王",企图联合三晋、燕与中山国,来抵御大国的进攻,这算是合纵政策的首次实施。而然同年,曾经一鸣惊人而后一直闷声发大财的楚终于按捺不住了,把魏国干了个爽,夺走八个邑。

②连横不出,谁与争锋

魏惠王很郁闷,对合纵政策产生了怀疑,前322年赶走了大力支持合纵的前任相国惠施,并命张仪为新任相国,采取了他“以魏合于秦、韩而攻齐、楚"的政策。不过这个张仪是“身在魏营心在秦”,他的连横实际上是让魏给秦跪舔并让其他诸侯国效仿,魏惠王自然不干了,秦国国君秦惠文王(就是把商鞅分尸那个哥们,他爹秦孝公以及再往前的秦国国君都是秦X公,自他以后就是秦X王或者秦XX王了,说白了他就是秦国正式称王第一人)愤而出兵伐魏,拿下魏国的曲沃(今山西闻喜)和平周(今山西介休西)。

③ 合纵联盟

秦国咄咄逼人的东进,让东方六国生畏,纷纷开始支持公孙衍的合纵,并推举推楚怀王为纵长,前319年,魏改用公孙衍为相,把张仪逐回秦国,同年魏赵韩燕齐楚在函谷关开团,结果六打一被反杀(实际参团的只有三晋,其他三家都在隔岸观火)。次年秦再次大败韩赵魏联军,斩杀8万人,诸侯们都被吓尿了。前317年张仪终于成功忽悠魏惠王的儿子魏襄王退出合纵联盟。

在1V6的时候秦国也不忘后方,于前316年,灭巴、蜀,将天府之国收入囊中。

④ 齐楚结盟

东方的扛把子齐国(齐宣王)趁着燕国内乱于前314年出兵伐燕,仅用了50天就拿下了国都,然而大力并不能出奇迹,由于手段过于强暴,陷入了燕国人民战争的海洋,只得退出。后来齐与楚(楚怀王)结盟,一同对抗强秦。

④ 齐楚联盟的破灭

齐国是东方一霸,楚国也不弱,因此他俩联合秦国自然很惶恐,因此秦派张仪入楚游说,离间齐楚。张仪到楚国收买了贵族靳尚,向楚怀王许诺献出商斺之地六百里,使楚与齐断交。楚怀王不听屈原劝阻欣然接受,楚与齐决裂后秦开始赖账,楚怀王大怒,于前312年发兵攻秦,分别与丹阳和蓝田被秦反杀。

齐借着醋意乘机与秦结盟,联合魏韩攻楚并大胜而归,楚大受挫伤。前299年,楚怀王被张仪邀请到秦国喝茶,一直到死都没回家。有人说他的死这是造成屈原的自投汨罗江的重要原因。

⑤ 齐韩魏合纵攻秦、秦攻韩魏

前298年,齐(齐湣王)约韩魏攻秦(秦昭襄王),秦想联合赵和宋却被发了好人卡,齐韩魏经三年奋战攻入秦函谷关,迫使秦割地给韩、魏请和。

前294年,齐改变政策和秦赵配合,想在秦赵支持下灭宋,秦也想在齐妥协后攻韩魏。公元前293年,秦将白起灭魏韩联军24万。前294年、前291年,秦两次攻韩魏,韩魏被迫献地求和。

⑥ 苏秦合纵攻秦

对,没错,苏秦小王子现在才登场!趁着齐秦撕逼之际,赵国得到发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灭了中山国,齐秦撕着撕着发现卧槽,又一个闷声发大财的主。对付赵国,前288年,秦昭襄王与齐湣王决定称东、西帝,纠集了其他几国,一起手拉手去瓜分赵国,连日子都选好了。然而这时候苏秦粉墨登场,二帝如意算盘泡汤,苏秦劝齐王去帝号以孤立秦,同时拉各国反秦并趁机灭宋。齐湣王采纳了这一建议,前287年,齐国联名燕、韩、赵、魏等国西攻秦,迫使秦昭王自废帝称,退还所攻占的赵、魏部分土地。

⑦ 乐毅破齐,田单复国

前286年,齐湣王如愿以偿吞地并了宋国,实力大增。三晋、楚国和秦国开始坐立不安,于是在秦国怂恿下,大家决定搞比利,哦不,搞齐国。于是在前284年,上将乐毅(他真的被燕王拜为上将军)统率燕、秦、韩、赵、魏五国军队攻齐,占领了齐国大部分土地,攻克70余城,齐湣王被楚军杀死,齐国除了莒和即墨两个城市之外其他领土全失。后来因燕昭王死,惠王立,疑乐毅,用骑劼。齐国危亡之际,齐国的田单坚守即墨,以火牛阵击破燕军,收复70余城,因功被任为相国,并得到安平君的封号。然而经此一战,齐国损失太大,从此一蹶不振,秦、齐对峙的局面彻底打破了。

⑧ 楚国迁都

前278年( 楚顷襄王22年),秦将白起攻下楚国都城郢,楚被迫迁都陈郢,秦国势力发展到湖南一带,楚国也就削弱了。 屈原于同年投江自尽(注意注意,屈原不是楚国亡国后自杀的,而是楚国国都被攻占,楚国被迫迁都那一年,该年距离楚怀王被扣押已经过去了20年)。


自前334年徐州相王开始,一直到前278年楚国迁都,这不过60年的时间里,历史舞台上剧情跌宕起伏,我们可以看到自前一个阶段魏国玩儿脱后,齐国和楚国也开始衰落了,作为东方一霸和南方地头蛇,这俩国家已经再也无力与秦国分庭抗拒,秦国称为这一阶段最大的赢家。而三晋呢,韩国一直很怂,魏国马陵之战后就疲软了,只有赵国经过胡服骑射后变得强大起来,并且在苏秦的搅和下成功躲过一劫,不过越往后斗争就越激烈,赵国与秦国必有一战。


8. 长平之战(前262~前260年)

此战,是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作为七雄中唯一一个有实力与秦国(这时候的国君还是秦昭襄王哦,这哥们活得很久啊,国君当了56年)硬刚的国家,赵国有点久太急于求胜了,错误地坚持进攻战略。本来名将廉颇以逸待劳,伺机反攻,于远征千里的秦军来说,打持久战就意味着走向失败。于是秦国就忽悠赵孝成王,使其弃用名将廉颇,改用纸上谈兵的赵括;赵括遵照赵王意图,急于求胜,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秦将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获得战争的胜利。经此一战,秦赵国士兵45万人被秦军斩杀,赵国上下一片震惊。秦军也伤亡大半,国内空虚(不要以为秦国就是龙傲天哦,人家损失也好大的)。然而对于秦国还是值得的,因为最后一个自己的劲敌面已经无力回天。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再次不能,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在长平之战后其实还有一个邯郸之战(前259~前257年):

前259年,长平之战后,白起想乘胜灭了赵国。然而应侯范睢妒忌白起功劳,以秦军疲劳应休整为由,让赵国割让六城请和,秦昭襄王同意,然而赵国不仅不割,反而联合其他几国合纵抗秦。秦昭襄王令王陵率军20万伐赵,直攻赵都邯郸,仅存的赵军在廉颇的带领下拼死抵抗,赵相平原君亦散家财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秦军久攻不下,换了白起上并且还配备增援,然并卵。邯郸之战严重地消耗了秦国的实力,推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


高能预警:接下来基本上就是亲灭周和六国了,感觉就像是中路河道一波开团后大胜,随后直接破两外塔和高地塔,再一波拔掉世界树两颗门牙。虽然邯郸之战并未干掉苟延残喘的赵国,然而此时其他六熊已经再也无力抵抗秦的攻势,虽然秦经历长平和邯郸之战后也已经上气不接下气,然而休养一下就又可以生龙活虎了,不像是赵国,已经被打成残废,再怎么休整也无力回天。

9. 秦灭周(前256年、前249年)

我们都知道,周王室是比较有意思的,喜欢分封,自商纣被干翻以来,周的统治者就开始乐此不疲地分封诸侯。徐州相王后,周王室连名义上的共主地位也没有了,但仍在洛阳一带勉强维持。

早在前425年,周考王就分封了他的弟弟于王畿(大概就是洛阳附近,当时东周都城),建立周公国,是为周桓公。这一分封不得了,自己最后一块地盘也分出去了,周天子连自己都要寄居于此周公国。这个周公国呢被人们称为“西周公国”,注意哦,是个公国,而不是平王东迁之前的那个“西周”。《史记·周本纪》曾经曰过:“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以续周公之官职。桓公卒,子威公代立。”,后来这个威公扑街了,椐《史记·周本纪》、《韩非子·内储说下篇》等记载,威公他俩儿子闹不和,前367年小儿子根在赵、韩二国的唆使下独立出来,于巩国旧地建国,这个就是“东周公国”,东周国故都约在今河南巩义市境内。到现在,我们可以知道,周天子已经窝囊到了极点,完全变成光杆司令了,经东西周一分,天子周赧王失去了养生地,只能寄居在西周国。前256年,秦昭襄王攻灭西周国,周赧王及西周君被废为平民,不久后周最后一位天子周赧王就死了,挂名天子不复存在,秦取象征天子权力的“九鼎”宝器置于咸阳。周不再称王, 史家开始以秦纪年。唇亡齿寒,西周国完蛋,东周国自然也命不久矣,《史记·秦本纪》载,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东周公国灭亡。

秦昭襄王在位时间超长,从前306年到前251年,他经历了击破楚国、齐秦称帝、长平之战等大事件。可能这货活太久了,他的次子秦孝文王即位后三天就扑街了,还是在给老爹除丧期间,略惨。秦孝文王的儿子就是秦庄襄王,这秦庄襄王本名异人,后改名子楚。他爹秦孝文王还没即位时是安国君,这个安国君儿子一大堆,有二十多个(为啥这么能生,可能是因为父亲老当益壮,自己迟迟不能即位,所以只能做些事排解寂寞,2333),不受待见的异人被送往赵国邯郸作为人质。恰逢秦、赵两国关系恶化,不时发生战争,异人倍受冷遇。卫国大商人吕不韦在邯郸做生意,知道了异人的情况,认为他“奇货可居”。后面的故事我们就都知道了,这个异人后来成为了秦庄襄王,他有个儿子叫嬴政,对,没错,就是那个千古一帝的嬴政!我们这就不讨论嬴政生父是谁了。

10. 秦灭六国(前230~前221年)

庄襄王在位三年也扑街了(前247年),十三岁的嬴政即位,他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帝。秦王政五年(前242),秦军攻魏,夺其酸枣等二十城,设东郡,前241年,赵楚魏韩燕五国共推楚考烈王为纵长,庞暖为联军主帅,共同攻打秦国。联军攻至函谷关时,秦军四次击退诸侯联军,还用反间计除掉了反秦最激烈的魏信陵君。至此,在疆土广大兵强马壮的秦国面前,东方六国君主只能乖乖♂站好了。

秦王政九年(前238),平嫪毐(用XX转车轮那位)之乱,秦王嬴政亲自执掌政权,随即出动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六国,建立了前无古人的大一统帝国。


① 公元前230年:秦灭韩

韩国在七国中为最小,而所处地位却最重要,是秦自函谷关东进的必经之路,秦要并灭六国,必须首先灭韩。经过秦国的多次吊打,韩的土地日渐萎缩,只能自甘为秦之藩属。前230年,内史腾率兵灭韩国,俘韩王安,所得韩地置颍川郡,韩亡。

②公元前222年:秦灭赵

秦灭赵的过程其实很坎坷,一开始应征听取李斯、尉缭之谋,挑起燕赵两国的战争,自己从西面、西北面、南面三路攻赵,然而遇到顽强抵抗,赵将领扈辄阵亡。后来赵王调回了曾抗击匈奴威震边疆的名将李牧来抗秦,秦几次强攻均失败,后来不得不再次用上离间之计。赵王中计,赵王竟不加分析即轻率罢免了李牧及副将司马尚,改任赵葱、颜聚为赵军统帅,并错误地将名将李牧杀害,此举正中秦下怀,秦将王翦大破赵军,在被秦收买的内奸郭开的内应之下,秦军攻入邯郸,赵王投降,赵破。赵公子嘉逃到代地(今河北蔚县东北)称王,是为代王。前222年秦将王贲攻代,代灭,公子嘉自杀。

③公元前225年:秦灭魏

秦灭赵后,秦想南下灭楚,但中间隔了个魏国,魏此时虽然已只剩国都大梁(开封)附近的一些城邑,但终属秦进军楚地之障碍,于是决定先灭魏,再伐楚。本来魏处于“天下之枢”,具有优越的战略形势,但由于战争频繁,大量削弱了魏的实力。多年来,在强秦的进攻下,节节败退,不断割地求和,魏国大河以北领土被吞食殆尽。秦始皇二十二年,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率兵进攻魏国首都大梁。引水冲灌大梁城,经3个月战争,城垣崩塌,魏王降,被王贲所杀,魏国灭亡,秦以其地建为东郡。

④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楚国依然是个大国,不是想想就是干翻的,秦王政排年少有为的将军李信去伐楚,因为之前李信说给我20万帮你操翻楚国!王翦说NONONO必须要60万,嬴政觉得“王老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然壮勇,其言是也”。然而李信被干,要不是蒙恬估计小命儿都没了。嬴政只好去请王翦,并答应了他各种要求。王翦以逸待劳,不轻易全军突击,结果楚将项燕被楚王督促尽快结束战斗,项燕只好大举进攻,然而久攻未下只好往东回撤,王翦趁机追击,大破楚军并杀了项燕。王翦率兵直取楚都寿春,楚国首都被秦军攻陷,楚王熊负刍被俘,楚冰消瓦解。

⑤公元前222年:秦灭燕

在灭赵的过程中,秦国大军已兵临燕国边境。燕王喜惶惶不可终日又无计可施。燕太子丹孤注一掷地策划了一次暗杀行动,即历史上有名的荆轲刺秦王,前227年。刺杀行动最终失败,但秦王政险些扑街,他画个圈圈诅咒燕国,哦不对,是立即增兵大举进攻。前226年,秦军攻下燕都蓟(今北京市),燕王喜与太子丹逃亡辽东郡。秦将李信率领秦军数千人,穷追太子丹至衍水(后来这个李信就被调去伐楚了)。太子丹因潜伏于水中幸免于难。后来,燕王喜经过权衡利害关系,派人将太子丹杀掉,将其首级献给秦国,想以此求得休战,保住燕国不亡。燕王喜逃到辽东以后,秦军主力就调往南线进攻楚国,燕国得意苟延残喘。前222年,王贲奉命攻伐燕国在辽东的残余势力,俘获燕王喜,燕国彻底灭亡。

⑥公元前221年:秦灭齐

齐被乐毅猛干后元气大为损耗,再也无力参与东方各国与秦国纵横捭阖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在秦军并灭赵、韩、燕、魏、楚战争时期,齐国一直置身度外,坐视各国灭亡。并且一心讨好秦国,不再与其它几国共事,基本上是破罐子破摔的节奏。齐由于与秦没有共同边界,未被攻击,上下宴然,长期处于和平环境,不备兵革,不修战备,政治上达惊人的麻木程度,朝野上下已无丝毫斗志。所以尽管秦灭六国时,齐还拥有70余座城邑,但仍不堪一击。

公元前221年,秦军在王贲统帅下,由燕南部对齐北境突然进攻,直趋齐都临淄。齐则毫无作战准备,竟无应战之兵。齐相后胜力劝齐王投降,齐王建也就不战而降。最后一个东方六国成员就这样消失于历史的舞台上。

如果想记住秦灭六国顺序的话,只消记住一句话:“喊赵薇去演戏(韩赵魏楚燕齐)”

自此秦统一中国。战国时期也就此结束!

    热门排行

    友情链接